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

五油、四帶、三水、二濾、一氣

請記住「五四三二一」的口訣,那就是五油、四帶、三水、二濾、一氣!


[五油]:
汽油、機油、自排油、煞車油、動力方向機油。油量是否足夠?油質是否異常?不夠,就要趕快補充。油質不良(諸如粘度變稀、顏色變黑、摻水呈乳化狀等),就要檢討原因或作更新。
儀錶板上有汽油油量錶,油箱還有多少油,一目了然;引擎上有機油尺及自排油尺可供抽出檢視油量;動力方向機油壺的蓋子連有量尺,可供檢視油位高度,也有車是看油壺外表刻線的;煞車總泵上也有一煞車油壺,外表有油位刻線,不用開蓋即可觀察油位。
  注意事項: 發現油量不足,最好是補充同一廠牌、規格的油,可翻閱車主使用手冊,或洽原廠購置備份油料。 車停在水平的地方,去量油面高度比較準。 大部分車的自排油尺上有熱車及冷車兩段刻度,檢查最好是在愛車行駛過後,在引擎待速下度量,冷車刻度僅供參考用。 汽油油量錶指到E位置代表││「Empty」,應趕快去加油。 如果開車開到汽油耗盡而引擎熄火,對更換起來很貴的汽油泵浦而言(國產車動輒都要好幾千元)是非常傷的,因為它在沒油空抽下,是很容易燒壞的,因此建議大家最好在油量錶低到四分之一量時就去加油。


[四帶]:
指的是引擎上帶動四組東西所需要的皮帶,其中帶動水泵/發電機、冷氣壓縮機、動力方向盤泵浦等三組之皮帶是看得見的,有的引擎用了三條皮帶,而有的美規車僅用一條;另外一條看不見的皮帶是時規皮帶,用來帶動負責頂開、關閉進排氣門的凸輪軸。
  對看得見的皮帶,我們平常要作鬆緊度的檢查,可用手指下壓,如果達一公分以上,表示太鬆,就須調緊,以免皮帶容易扯斷;如果你一加油門就聽見有皮帶打滑的吱叫聲,就表示皮帶太鬆了。假如皮帶已經調很緊了,運轉時仍有吱叫聲,可購買所謂的皮帶止滑劑,噴各皮帶盤凹槽處,即可有效消音。皮帶列為消耗品,須定期更換,壽期可洽詢原廠。平時在做長途行車之前,應檢視一下皮帶,看是否有起毛邊、破裂,或磨得太過光亮的情況?有之,則要更新。
  至於那條看不見的時規皮帶,更要注意定期更換了,先問清楚其壽命可用多久?有的車八萬公里,不一而足。如果到期未換,那麼車子在行駛中斷裂的機率就變得很高,萬一斷了,引擎會立即熄火、失去動力,此外有的車還會發生活塞與打開氣門衝突的現象,造成汽缸頭整個打爛,而須大修或更換引擎的慘重損失。有些車子是使用時規鏈條,自然就比較沒有這個顧慮。


[三水]:
引擎冷卻水、電瓶水、擋風玻璃噴洗水。冷卻水量之檢查,一般都是看塑膠製副水箱的刻劃(如圖三),冷卻水不足會使水溫偏高,甚至過熱,使水箱燒開。水箱精並不貴,建議買來加用,先以一半自來水、一半水箱精調配好,再補充進副水箱。加它的好處是可升高水的沸點,使水箱不易過熱,也可降低水的冰點,可免去因水結冰膨脹,導致水箱撐破、引擎撐裂的危險性,此外它也有防鏽的功能。冷卻水另外須檢查的重點是觀其顏色,可在冷車打開水箱蓋觀察,如發現水呈混濁黃紅鏽色(正常水應是漂亮的黃綠色或紅色)或有飄浮物等雜質,那就表示冷卻水路中有生垢甚或堵塞現象,須進行冷卻系統的沖洗。
  愛車如果使用免加水的電瓶,平常可免去加水的煩惱;如果你用的是需要加水的電瓶,那麼就要經常檢查水位是否在上限、下限兩條線之間(如圖四)?發現水不夠,不可加自來水便宜行事,可購買電瓶專用的補充液或蒸餾水,以免自來水中的礦物質中和了電瓶中的硫酸,而使電瓶壽命降低。一般來說,保持水位正常,而且做好電瓶面板及樁頭的擦拭,要加水電瓶可比免加水者長命。
  一般人都很忽視擋風玻璃噴洗水,應該將之視為車上安全配備之一,經常檢查其量是否足夠?因為很多車禍就是發生在那麼一剎那,尤其雨過天晴之際,沒有洗窗水之助,雨刷是很難刮得乾淨的。


[二濾]:
空氣濾清器、汽油濾清器。引擎正常燃燒的空氣和汽油混合比是十四‧七:一,如果以體積來算,那就是說愛車每燒一公升的汽油,引擎同時須吸進來快九000公升的空氣!因此,建議大家每隔一個月,應將空氣濾清器紙製芯子拆下清除灰塵,使用一萬公里時,就予更新,以保持引擎進氣之通暢。
  愛車用了一段時日,油箱經過多次加油之後,難免會累積不少雜質和水份,就須汽油濾清器來作把關,以保其純淨度。但濾除下來的東西過多,就會造成汽油濾清器的堵塞,而使油路不順、噴油不良,因此必須定期更換(如圖五)這也是回原廠作定期保養的項目,我們平常所能作的只有觀察和懷疑,如果愛車汽油濾器是透明的,那麼可以很容易檢視其是否雜物過多?是否須提前更新。


[一氣]:
指的就是輪胎氣壓。建議大家買一只較精準一點的胎壓計,每隔一個月就量一下四邊輪胎氣壓,不足時即刻打到標準,如果發現某只輪胎漏氣較快,就應趕快到輪胎店修補。打氣當然以空壓機打最佳,可利用加油站或輪胎店或保養廠或機車行的服務,也可自購空壓機或腳踩的雙管打氣泵來打氣。標準胎壓多少可查車主使用手冊,在車門鉸鏈處或引擎蓋上或行李箱蓋上也可找到胎壓貼紙。  


(摘錄自『吾愛吾家』月刊290期,92年二月號)

沒有留言 :